随感

随感

互联网的价值是什么?我常常这样想这样问。一个虚拟却依托于现实的世界,一个隔离去现实交互的世界。或许这不是一个充满善者的天堂,但也并非污血横流的地狱,这是一个放大、加速的世界。
我一直坚信网络上的问题首先应该是社会问题而非网络本身的问题,正如网络暴力首先应是社会现象而非网络现象,网络仅仅是一个工具,使其鲜明对立而非始作俑者,正如埃里克施密特 (Eric E. Schmidt) 所说:“互联网是人类建造的第一件,人类不理解的东西,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大的无政府状态实验”,2000年是中国互联网最为蓬勃发展的时代,也是所谓野蛮生长的时代,但并没有许多人以为的混乱,问题虽尖锐,却是以理服人;讨论虽然激烈,但是却非站队骂仗。但如今,审查制度“日益完善”的今天,网络上却前所未有的混乱。理性思考变成了极其珍贵的东西,索取代替了贡献,甚至接受给予后的感谢也变成了鄙夷的神色,原本为了交流讨论的开源也变成了某些抄袭的蛆虫赖以生存的土壤。这些人非但没有收到唾骂,反而受到了褒奖,非但没有受到鄙夷,反而受到了追捧。我想问:这还是我们希望的互联网吗?
但这真的是网络监管制度不够健全所带来的吗?非也!究其根本依旧是社会之问题,但因为反映到网上被误认为单单是网络问题,是国民的素质依旧不足带来的结果,因此一刀切非但无法营造所谓良好的网络环境,反而会产生负面作用,正如柳宗元所说:“苟有能反是者,则又爱之太恩,忧之太勤。旦视而暮抚,已去而复顾。甚者,爪其肤以验其生枯,摇其本以观其疏密,而木之性日以离矣。虽曰爱之,其实害之;虽曰忧之,其实仇之。”举一个老套的例子:网络是一把刀。我们不能因为他刺伤了一些人而将他钝化,反而使丧失了基本的功能。
人总是不经思考的,反对自己所否定的观点,从而两个相对的观点会发生冲突和争执,在此情况下,情绪便会不自觉的介入,主导着我们不理智的行为,大多数troll (故意发布冒犯性或挑衅性在线帖子的人) 都有针对特定群体的仇恨。但是"仇恨是我们喝下的毒药,却希望对方死去",也正如僧侣觉音 (Buddhaghosa) 所说:“这样做,你就像一个想打别人的人,手里握着火炭或者粪便,先烧伤或发臭的是自己。”在人自然的人性中便根深蒂固的带有仇恨,对非我族类者有着天然的排斥。
我不反对甚至非常赞同一个纯匿名的互联网,但每个人要有封闭和消失的自由,即使有善恶,但可以物以类聚,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相似面具的人,创造一方自己的天地,当“老死不相往来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人们能够追求的,甚至可以说是“奢望”的,不过是“仇者不见”,“眼不见为净”罢了,但我不愿每个人的背后都大大书写着自己的的一切,用一张透明的遮羞布遮盖的一切,而要求的人却自豪的声称这“遮住了一切”。
每个人都会有人性中的阴暗面,我们不应否认回避这些固有的不足,更不能禁止去谈及,甚至装作没有,来营造一个“美丽新世界”,正如歌德所写到,“即使人们能摒弃傲慢与偏见,也不能像一只云雀一样唱出美妙的旋律”,因此。“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”,到最后这“太平盛世”终将会被撕开一道口子,撕开之人却恰恰是平时衣冠革履的“正人君子”之流。


标签:暂无标签
版权属于:jizizr 所有,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。

本文链接: https://z-r.cc/2022/06/06/%E9%9A%8F%E6%84%9F.html

下一篇
没有了
赞 (2)

评论区

发表评论

12+43=?

暂无评论,要不来一发?

回到顶部